日前发布的《美国2018癌症数据报告》,总结了美国20多年取得的控癌成就和未来工作挑战。该报告显示,美国癌症死亡率比1991年下降26%,相当于死亡人数减少240万,预防以家庭为单位患癌的现象将是未来防癌工作的重点之一。有关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也表明,近年来“家族癌”现象有明显增加趋势。预防“家族癌”应成为每个家庭的必修课。
“家族癌”越来越常见
在美国这份癌症报告中,最引人关注的是“家族癌”概念。对此,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表示,某些家族中,有一人患癌症,其他成员可能同样患癌症,既可同时发生,也可先后出现,患癌部位可相同,也可不相同。成员不限于夫妻关系,更涵盖父子、兄弟姐妹等。
报告还显示,男性一生中被诊断为癌症的概率为39.7%,女性为37.6%,并据此推算出一家三代中至少有一位患癌的可能性超过95%。在美国人易患的癌症中,男性最多的是前列腺癌、肺癌和结直肠癌;女性最多的是乳腺癌、肺癌和结直肠癌。值得关注的是,上述癌症都有呈家族性聚集的趋势。总体来看,预计2018年美国将有174万新增癌症患者,比2017年多4万余人。从1991年开始,美国癌症死亡率已连续20余年下降,平均每年降低1.5%,整体降低26%,挽救了240万人的生命。
北京电力医院肿瘤科主任刘京平向《生命时报》记者表示,一位患者的母亲15年前死于肝癌,这几年,他的哥哥、姐姐和自己也先后查出肝癌。尽管中国没有明确统计数据,但临床上不乏此类案例。媒体上也常有报道,比如一家四口陆续患癌,其中两人患胃癌;也有报道称夫妻同患肝癌;更有姐妹、母女同患乳腺癌等。
四大因素易致“家族癌”
家族性癌症通常有两种表现,一是多人患不同癌症,二是家族中存在某种癌症聚集现象。专家认为,癌症以家庭为单位出现主要有四大原因。
第一,生活方式影响。根据现有资料,“家族癌”以消化道肿瘤最为多见,表明生活习惯与癌症发病的关系。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常年吃“一锅饭”,饮食、生活方式“同化”,容易被同一致癌诱因所影响。比如,同患食道癌的家庭往往收入较低、动物蛋白摄入量少、经常摄入不新鲜食物和霉变咸菜、喜欢吃烫食或喝热茶。这些不良习惯容易引起食道黏膜反复炎症,逐渐发展为食道癌。再比如大肠癌聚集的家族,往往膳食纤维摄入较少、习惯高脂肪饮食等。
第二,传染性因素。癌症本身不会传染,但有些癌症算得上“传染病”,这是因为导致某些癌症的病毒、细菌会传染。比如,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、性行为、母婴、日常密切接触等,所以夫妻共患肝癌比较常见。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唾液、共餐等途径传播,一家人吃饭就可能发生幽门螺杆菌传染,诱发胃病、胃溃疡等疾病,治疗不及时会为胃癌埋下隐患。
第三,家庭环境因素。只要家中有一人吸烟,其他成员就会受到“二手烟”“三手烟”的影响,患上肺癌的几率将大大增加。厨房油烟、室内装修材料导致的污染,也增加了一家人同患肺癌的危险性。
第四,遗传因素。目前,癌症的发病机制大都不太清晰,但遗传因素几乎是共同的危险因素。研究发现,乳腺癌患者的后代罹患这一疾病的几率比常人高出2~3倍,很大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。如果父母患有多发性结肠息肉瘤导致的结肠癌,其子女患上同类癌症的可能性高达50%。肺癌、视网膜母细胞瘤、白血病等也属于有一定遗传倾向的肿瘤。
制定一份“家庭防癌计划”
癌症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倾向,并不代表家庭中所有人都会被遗传。但是,学习科学防癌知识应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,每个家庭都该制定一份防癌计划。
1.创造良好的居家环境。装修时,尽量选用环保材料。如果新居有油漆味、胶水味等,需开门窗放味,等味道散尽、经过空气检测安全后再入住。厨房油烟要对外排出,做饭时必须打开抽油烟机。家中有烟民,不妨制定一份“小手拉大手”戒烟计划,请孩子监督。比如家长每天少吸一根烟,孩子就少吃一块糖,慢慢做到烟民成功戒烟、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。
2.培训家里的掌勺人。刘京平表示,约10%的癌症发病与生活方式有关,这些都可避免。美国胃癌死亡率明显下降,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降低、卫生水平提高、食用新鲜蔬果增多等有关。建议家中大厨要替全家人把好“入口关”,有意识地平衡营养。比如,每顿饭至少有一道绿叶菜,做饭减盐控糖,用粗粮杂粮替代精细主食,多用蒸、煮方式等。
3.每周有个运动时间表。每天锻炼半小时有益健康,保持标准体重是防癌的基础。建议每周至少要有3天的“全家运动日”,大家一起到公园散步、慢跑或打羽毛球、篮球,既锻炼身体,还能增进情感。良好的情绪会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,从而改变肿瘤发生发展的进程。
4.制定家庭防癌计划。筛查能发现息肉和早期肿瘤,尽早去除息肉,能减少晚期结直肠癌的发生率。美国推荐50~75岁的人都进行肠镜筛查,有家族史的人提前到40岁左右。建议制定家庭防癌计划,保证每个成员每年都定期体检;女性应定期自检乳房,可及早发现乳腺癌。